返回首页

qīn

郡望堂号
首页 > 钦氏姓氏 > 郡望堂号 > 郡望堂号
钦姓 郡望
河间郡:亦称河间府。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,治所在瀛州(今河北河间),到西汉文帝二年(癸亥,公元前178年)又改为河间国。北魏时期改回置郡,治所在乐成县(今河北献县)。此后或为郡,或为国。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废除,隋朝大业初年(乙丑,公元605年)及唐朝天宝、至德年间(公元742~758年)又改瀛州为河间郡,治所在河间县(今河北河间)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、交河、阜城、武强一带。

吴 郡:东汉朝永建四年(己巳,公元129年),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,治吴县(今江苏苏州),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,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。隋朝灭陈国后,改吴州为苏州,吴地始有苏州之称。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(公元266年)另置一个吴兴郡,治所在乌程(吴青镇,今浙江湖州吴兴区)。

钦 州:唐朝睿宗时设古称安州,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,当时治所在钦江(今广东钦县)。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顶端,辖灵山县、浦北县、钦南区、钦北区,古属百越,秦朝时期为象郡,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改属安州,隋朝时期初置安京县,后改为钦州,主要是为了管理钦江流域而建,当书隶属广东廉州府,一直沿革至今。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,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,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,全长一百七十九公里,流域面积两千四百五十七平方公里。钦江流经钦南区、钦北区、灵山县的十九个镇。如今,习惯上将灵山县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呵江,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。

武安县:以武安邑为名。春秋时期原属晋国,战国时期为赵国之邑。秦国灭赵国之后,武安属邯郸郡。西汉初期(公元前202~前195年)设置县制,属魏郡,当时县城在今武安市区西南固镇,位于洺河北岸,西通秦晋,既为交通要道,又为兵家重地。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,曾改为恒安县。东汉初期复名武安县。隋朝时期县城移至今地。自唐朝武德元年(戊寅,公元618年)以来,武安县先后改属紫州、慈州、洺州、磁州等,但县名历代沿袭。元朝至元二年(乙丑,公元1265年),武安并入邯郸县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,武安仍属磁州。清朝雍正四年(丙午,公元1726年)直属彰德府。民国初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废府置道,武安属河南省河北道。民国十三年(甲子,公元1924年)道废,直属省政府。民国二十六年(丁丑,公元1937年)以来,先后改为武南县、武磁县、武东县等。民国三十四年(乙酉,公元1945年)县城解放,原磁武、武东县撤销,设置武安县。民国三十五年(丙戌,公元1946年),恢复武安县原建置。1949年,武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。1958年改名武安矿区。1961年复置武安县。1988年9月1日民政部(民行批23号)批复同意撤销武安县,设立武安市(县级),由省直辖。以原武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武安市的行政区域,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武安市委托邯郸市管理。

钦姓 堂号
河间堂:以望立堂。

吴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苏州堂。

钦州堂:以望立堂,亦称象郡堂、百越堂。

武安堂:以望立堂。

钦姓 姓氏源流
一、钦(欽)qī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辽宁之清原,山东之平度、沾化,山西之太原、运城,陕西之韩城,湖北之武昌,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注其源:

1、其引《姓谱》云:“今吴兴、新安、缙云均有此姓。”唯不得其详。

2、又据《魏书》注云:“乌桓有钦姓。渔阳乌丸大人钦志贲。”宋代有钦德载,不降元,隐碧岩山中;明代有钦拱极,嘉靖进士;清代有钦善。

二、钦(欽)

钦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钦姓起源:见《姓苑》。乌桓有钦姓。乌桓为汉时东胡一部,变名乌丸,散居今河北、山西二省边外,汉末为曹操所破,逐散于嫩江之北。

钦姓名人:

钦志贲,三国时魏渔阳乌丸大人。

郡望:河间。
中国姓氏新闻 | 中国姓氏文化 | 姓氏旅游胜地 | 百家姓寻根游 | 中国取名艺术 | 中华姓氏名人录 | 姓氏商品商城